「一個壞的品牌體驗,會讓你終生失掉一個顧客。」善於創造體驗的星巴克創辦人舒茲(Howard Schultz)如是說,可見美好的品牌體驗網住了客人。

十年前《體驗行銷》(Experiential Marketing)一書出版,掀起體驗經濟的高潮,然而並未大流行。主因在於消費性產品品牌仍占市場的大宗,產品品牌大多訴求產品的功能性利益,如冷氣就是要強冷省電、電視就是要色彩鮮艷;相較產品品牌,通路品牌不只販賣產品,也提供消費空間,如餐廳、咖啡館,這就是通路品牌與消費品品牌,在行銷上最大的差異之處,也是可以好好著力的地方。

體驗是一種視覺的、感性的、氛圍的,可以感受卻帶不走,持續累積成為品牌的長期競爭優勢,新加坡航空所提供的座艙空中體驗,便是當中的佼佼者。

體驗一如整合行銷,必須是全方位的,例如不能在媒體上故事說得很精彩,來到店裡消費卻是另一回事。體驗行銷先驅史密特(Bernd H. Schmitt)認為:「體驗媒介包括溝通、視覺與語言識別、產品呈現方式、品牌結合、空間環境、網站、電子媒體以及人。」

如此看來,創造全方位體驗並不全是零售店裡服務人員的事,而是360度接觸消費者的過程,然而當中讓顧客掏錢消費體驗的是在店裡,它的重要性遠超過一切。

在一個空間裡能塑造的情境非常多,可從顧客與品牌接觸點溝通,簡單分為入店前、入店、消費、結帳、離去前。

入店前是顧客對店舖的第一印象,甚至決定是否入店消費。入店前的印象就是店面形象,基本上就是要做到建物、招牌、照明、騎樓、門面玻璃等都乾淨整齊。

入店後五感體驗才開始。最重要的是聽覺與視覺,是否聽到熱忱的招呼聲、悅耳合宜的音樂;再來就會環顧店內環境,裝潢氣氛是否品味合宜、各項牆面裝飾是否具有美感等;甚至店裡傳來的氣味都會讓客人留下深刻印象。AVEDA是草本植物香氛保養品牌,來到AVEDA店裡,除了聞到自然芳香的氣味,服務人員還會遞上一小杯康福茶,讓你感受AVEDA式的歡迎。

以上兩種體驗都過關,才會有想要留下來消費的意願。就餐廳而言,包括了有形的食物及無形的服務。在王品集團的餐廳,60%以上的顧客消費後都會留下滿意度的分數,並寫下是否再度光臨的意願。

結帳服務是由會計人員負責,由於被定義在行政人員,她的訓練往往很容易被忽略。我曾有一次到便利商店買咖啡,因結帳人員粗聲的回話,而破壞喝一杯咖啡的心情。

顧客離去前,賺到的錢已經落袋為安了,如果再來個貼心的歡送或禮品,必定會讓顧客帶著滿滿的感動離開!

一般消費品行銷講究「產品利益」,服務業行銷重視「消費體驗」,通路品牌行銷則兩者並重,多了體驗,讓品牌更有優勢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娃娃屋拍賣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