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有做噩夢的經驗,大概多數人會覺得做噩夢很討厭,但是,噩夢經驗其實會幫助人成長,有時是必要的。

有位領有臨床心理師執照的作家,說他做噩夢醒來後,會再試著去睡,並與夢中的人或物達成和解。當和解出現後,他就不會再做那種噩夢。

另外一名女性做的夢,比較接近心理學家榮格所講的「陰影夢」(Shadow Dream),她常夢見跟機械有關的夢,後來,還有機械人在夢裡追她,這跟她的現實完全脫節。但要找她噩夢的原因,卻須回到小時候的往事,她小時喜歡玩機械玩具,卻遭到父母制止,認為那個嗜好不夠女性化,後來她聽從父母意見讀商科。

許多年後,當年沒有機會發展的興趣卻轉化為陰影,還變本加厲成夢中擬人化的角色,一再地威脅她。當年父母覺得女孩子就要女性化一點,不要玩機械,大概有他們的道理,然而,過於僵化的教養觀,卻潛入潛意識中轉成傷痕。

常常有人得意地說,他們不會做噩夢,言下之意是把噩夢打入冷宮。然而,現實成長裡有些必須面對、克服,然後才能得到成長的情境,或是曾被父母、教育或自己壓抑、避掉的能力與發展機會,日後卻可能變為噩夢,因為,人終究要擁有這類經驗,才能夠充分成長。

榮格所講的「陰影夢」,有時會變成朋友、家人或親戚,醒來後,我們常以為這個夢是跟那個人有衝突或心結,所以要跟「那個人」達成和解。然而,「那個人」卻可能只是小時候的願望、被壓抑的人格或經歷的一種轉化,「家人」在夢中常只是壓抑願望的「代理人」,如果沒能真正的挖掘出事情的緣由,噩夢仍會一再回來。

這樣寫,很有點《半夜鬼上床》那個佛烈迪的感覺。誰知道你有沒有真的看電影看到做噩夢?

【獻計】

噩夢可能就是成長過程中「經驗不足」的替代產物。就像學騎腳踏車沒有摔過幾次就學不會,噩夢可能就代替了真實的「摔」。但是,心理學家談起「陰影」時特別強調,光線越明亮,陰影的輪廓也越凝聚,做夢的世界也是如此。只是,你能夠正確解讀夢所傳達給你的訊息嗎?

譬如,我們總會發現,過於完美主義、個性也較僵化、較無彈性的人,其實心底的陰影也越強勢,這時,噩夢傳來一個再明顯不過的訊息:放輕鬆點,只不過是人生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娃娃屋拍賣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